4月15日,沈陽地鐵一號線列車駛入青年大街站時,一乘客在乘車過程中誤聽到有人說著火,用列車上的安全錘將列車玻璃砸壞後從車內跳出,造成其他乘客恐慌,導致列車停運十餘分鐘。
  對於這一調查結果,我們有理由長出一口氣,這畢竟是虛驚一場,也沒有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。然而,對於這一事件所造成的其他乘客的恐慌,則讓人感到後怕。不妨將其當作一場公共安全事件的預演,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去捫心自問,假如真是著了火,我們的應急機制將會發揮怎樣的作用;人員能否有效地得到疏導;各方的反應之下火災的危害能否被降到最小?
  在這樣的情景設定之下,昨天發生的一幕將不再是“一起安全錘引發的恐慌”。前些年,國內幾起發生在公交車上的重大安全事故,讓人們認識到安全錘的重要作用。安全錘也成了沈陽地鐵的標準配置。
  然而,在地鐵這一特定環境下,在何種情況下應該使用安全錘,它的使用有哪些特別的說道,很多市民都不是特別瞭解。所以,昨天沈陽地鐵發生的一幕,也為我們提出了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,在類似的緊急公共事件中,市民該做出怎樣的反應才是妥當的?
  對於很多市民而言,公共安全事件的應急還僅僅停留在一個較為模糊的概念上,在突發情況下,將這個模糊的概念轉化為恰當的行為,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。從現場第一反應看,一方面,市民應該進一步加強公共安全意識和應急常識,儘量在危險情況下保持鎮定,聽從現場指揮,進行有序撤離。另一方面,地鐵方面首先要在第一時間通過站台廣播等形式安撫乘客情緒,作出有效引導,盡最大的努力防止乘客產生群體性的恐慌情緒。
  地鐵進入沈陽市民生活的時間還很短,沈陽市民對於與地鐵相關的安全知識還缺乏足夠的瞭解。要想讓市民在公共場所的突發事件中能做到處變不驚,需要的是長時間地反覆地宣傳和積累。經常被人提及的日本人在地震中的鎮定應變,也並非是與生俱來,而是來自於長時間公共安全宣傳教育的積累,以及對於一次又一次經驗和教訓的重視。
  在這次事件後,建議沈陽地鐵在車站和車內佈置展板或播放安全警示教育宣傳片。對於緊急事件中人員的疏散方式、逃生線路、註意事項等進行充分宣傳,併在顯要位置作出標識。
  地鐵,在某種程度上標志著一座城市文明的提升,在它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,也提供了又一個人員密集的場所,這就要求我們這座城市,不管在公共安全理念上還是市民素養上都該有更大的提升。
  (相關報道見A03、A04版)  (原標題:民眾處變不驚需長期安全宣教和積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xmevxop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